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媒体聚焦
5月11日《攀枝花日报》报道我校“十二五”期间服务地方工作成绩
2016-05-11      宣传部      何中勇      点击数:

511日《攀枝花日报》报道了我校“十二五”期间服务地方工作成绩,现将《攀枝花日报》报道内容全文转载如下。

深耕攀西沃土展风采

——攀枝花学院服务地方发展记

何中勇  王东波

“十二五”期间,攀枝花学院以国家级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建设适应地方发展的学科结构为抓手,以打造人才高地、科研高地、文化高地为目标,不断深化校地融合,通过“一优化、三打造、一融合”挖掘服务深度,拓展服务广度,提升服务高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攀枝花在全省高水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优化学科结构  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攀枝花学院结合攀枝花建设“钢铁(钒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等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形成与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十二五”期间,学校成立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建立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建设的机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应用特色。开办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一批与地方、产业、行业结合紧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构建了与我市产业、职业相适应的攀西战略资源开发集群等5大专业集群。

目前,学校开设49个本科专业,40个专科专业,专业设置涵盖理、工、文、法、经、管、医、艺、农9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兼容的学科格局。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等7个省级特色专业,材料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6个校级重点学科(专业)。

打造人才高地  培养地方急需应用型人才

“十二五”期间,学校本专科学生从1.45万人增长到1.6万人并基本保持稳定。在招生中,学校给本地生源极大的政策优势,目前,攀枝花籍学生达到学生总数的10%左右。同时,学校通过与西华大学、成都理工等高校联合办学的方式,开展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尤其是加强材料、机械、建筑等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以满足地方建设和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结合区域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施校企联合培养计划,采取订单式培养,让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为地方培养输送急需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在攀就业人数在1万人左右,占毕业生总数的50%。在攀工作的毕业生大部分已成为各个领域的骨干,为攀枝花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成立继续教育学院,负责函授、自考等成人高等教育和地方企业等人员短期培训工作。目前,每年开展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近万人次,为攀西地区考生提高学历、参加培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依靠职业技能鉴定站,开展汽车驾驶、电工、家用电器维修等工种的培训和鉴定。“十二五”期间,共培训鉴定5000余人次,对提高参训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构建和谐攀枝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校地人才交流,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支持。通过派出教师、干部到地方、企业去挂职,更便捷、高效地为地方、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十二五”期间,共有60余名干部、专业人才到地方挂职,在水利、交通、环保、旅游等方面促进了地方发展。

打造科研高地  深化地方特色资源研究

攀枝花学院紧紧围绕钢铁钒钛、石墨、太阳能以及特色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攀西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建筑工程技术研究,加强特色科研平台建设,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引领与带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学校逐步成为攀西地区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立项55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省级项目50项,市厅级项目380项,横向项目49项,校级18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575篇,被EISCIISTP检索论文475篇,出版专著84余部。获得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3项,市级科技成果奖10项。申请1499项专利,获得专利授权1109件,其中发明专利262件。这些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到地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产生了较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3年,学校主动适应我市加快形成6+2工业产业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太阳能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培育,利用校内建筑物屋顶,建成了攀枝花学院2.1兆瓦太阳能屋顶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是国内最大民用光伏发电项目,对推动全国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发展、重振国内光伏产业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2014年学校建立了攀西战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特色科研平台。2015年成立了攀枝花市太阳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入多个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科学技术创新联盟、产业联盟与学会。2016年初,学校成为四川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近年来,学校还建设了攀枝花市钛材料重点实验室、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干热河谷特色生物资源工程技术中心等一批服务地方的科研平台。平台促进了我市科研人员的学习交流,助推了科研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提升了科技服务地方的能力。

打造文化高地  主动参与地方文化建设

攀枝花学院依靠在钒钛资源开发领域和人文社科方面的研究优势,2014年,建成省级科普基地——“钒钛文化普及基地”和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为学校服务攀枝花世界级钒钛基地建设提供了重要平台。同时,将学生毕业设计与地方文化建设相结合,与盐边县、西区合作,开展了“创意盐边”、“生态西区、创意发展”等合作项目,用学院的智力和教育教学资源,围绕民族和谐、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推广、城市建设等,开展整体设计,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地方文化形象和品质。

学校积极支持并参与攀枝花市“五创联动”、建设文明幸福城市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式、中国(攀枝花)钒钛产业博览会、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节、市六运会等省市大型文艺、体育活动;开展了“种文化、送科普”等文化下基层活动;组织师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十二五”期间,开展志愿服务近15万小时,学校志愿服务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目前,学校建有心理志愿服务队等专项服务队伍7个,建有校外服务点22个,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学校不断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向市民免费开放校园。利用会堂等场所承办省、市各类讲座、先进事迹报告会和文艺演出,提升市民思想道德修养和文艺素养。每年举办文艺晚会、公益讲座、艺术展览等文化活动20余场,市民可免费观看、参观。同时,加大校园文化景点建设,吸引市民前来游赏,提高市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深化校地融合破解地方经济发展难题

“十二五”期间,攀枝花学院成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推动校地、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学校先后与攀枝花市及区县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在资源开发、科学研究、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多个领域与地方政府建立了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

2012年,学校成立了社科联,积极引导学校社科工作者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展开科学研究,共立项课题84项,其中,50%以上项目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课题;组建校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团队7个;与各区县开展合作研究10余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其中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成果4项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7项获攀枝花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

学校充分利用攀枝花资源优势,加快突破制约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核心技术。与攀枝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建“攀枝花钒钛检测实验室”,为社会提供检测服务,目前实验室开展硅铁等11大类钒钛相关产品100余项的检验检测业务,极大助推了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依托检测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承办了中国(攀枝花)钒钛(国际)论坛暨科技院士行相关学术会议(活动)、中国(攀枝花)钒钛产业博览会同期举办的相关学术会议等会议活动。对推动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钒钛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促进我市在钒钛产业发展、标准与检测技术研发及应用等方面与检验检疫系统等单位开展交流合作有重大的意义。

抓好校企合作,注重成果转化。学校与四川东泰新材料科技公司联合开展的“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煤基直接还原新流程应用天然气实验研究”等科研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部分研究成果已进入产业化阶段;与市农林科研院等单位协作完成的“攀枝花玛咖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及药用价值评价”项目,为我市盐边北部地区农民种植玛咖提供了技术指导,研发的新型产品玛咖酒已经上市,创造了上千万的产值。